省思一:我們需要十二年國教嗎?
我認為台灣應該是需要十二年國教,但是以何種形式出現則是尚待考慮的。十二年國教可以提升我國人民素養,提升競爭力,讓台灣在世界以立足之地。但前提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包含學生、家長、老師,甚至是社會上每個人的態度,有了這些才能有真正的十二年國教。
省思二:誰在論述十二年國教?中上階級家長?特別算計政客?有使命教育
者?
十二年國教的論述相信一開時一定是有遠見的人所發現,而開始提倡,希望台灣能夠更好,但有時我不得說有些好的事情到了後面都會變成他人操縱的工具而變相。我認為現今社會,不論是中上下階級家長、政客、教育者,大家多少都有在討論此議題,只是每個人所看的方向、內容不一樣,所出來的產物也會有所不同。
省思三:廣大的中下階級家長會懂十二年國教的價值?還是被誤導?還是太複
雜?
中下階級家長是否了解十二年國教的價值呢?我認為不要特定說中下階層的家長,或許連中上階級的家長也不懂十二年國教的價值。價值是甚麼?每個人心中的價值定位不同,也因此我覺得不能用一個標準來判定這個人懂不懂此價值。
雖然我國的資訊蠻發達,但是如果沒有批判的思維以及多方面的收集資料,有時還是會被誤導,例如新聞只說十二年國教的壞等,這些都有可能誤導大眾,因此我認為社會上的人不論身分如何,如果沒有判辨的想法都有可能被誤導,或是不懂此價值。
省思四:我們可以改變排名式的升學制度嗎?需要改變嗎?
杜威曾說「教育本身是沒有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我認為排名式的升學制度在某方面是產生負面的目的,但相反的他也產生正面的目的,如果一杜威的話來說,既然規劃十二年國教就是希望大家的素質提升,有平等的學習資源,那麼到哪讀書都是一樣的,這樣不就不需要排名式的升學制度呢?但資優生以及特殊生還是需要給予一些額外資源,因此我認為可以鑑定出這兩端的人給予資源,而非利用排名來推斷此人需要讀哪。
省思五:十二年國教就是十二年公民素養教育,如此的論述是空談?
「十二年國教就是十二年公民素養教育」我相信一開始的確有這樣的理念存在,到現在一定也有如此的期望,但是在現今的課程中,我覺得漸漸變成空談,感覺學生、家長依舊是為了讀好的學校而努力,而公民素質提升目前來看是還沒實現,可能是因為課程跟以往一樣並無增加此部分,也可能是時機未到。
六、初步弄懂六都得超額比序的重點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將台灣分為15個學區,每個學區所採的比序項目有所不同,本篇將以台灣六都為範例說明、比較,以了解「超額比序」。
- 「超額比序」定義
- 六都「超額比序」比較
當同區某一所學校的申請人數多過提供名額,將依超額比序進行篩選,已選出入學的學生。舉例來說,某校要招100名學生,卻有400名學生申請時,就要進行超額比序。然而每區的篩選標準不盡相同,而教育部提供的比序參考項目包含八大項:
|
5. 適性輔導 |
|
|
|
|
|
|
|
北北基 |
桃園 |
台中 |
台南 |
高雄 |
志願序 |
30分為上限 |
15分為上限 |
30分為上限 |
5分為上限 |
30分為上限 |
就近入學 |
V |
V |
V |
||
扶助弱勢 |
V |
||||
畢(結)業 |
V畢業 |
||||
適性輔導 |
生涯規劃 |
生涯發展規劃建議 |
|||
均衡學習 |
健體、藝文、綜合 |
健體、藝文、綜合 |
健體、藝文、綜合 |
健體、藝文、綜合 |
健體、藝文、綜合 |
多元學習表現 |
˙服務學習 |
˙品德表現 ˙體適能 ˙服務表現 ˙幹部 ˙才藝表現 |
˙獎勵紀錄 ˙無記過紀錄 ˙服務學習 ˙社團 |
˙獎勵紀錄 ˙體適能 ˙服務學習˙幹部 ˙社團 ˙競賽成績 ˙檢定證照 |
˙獎勵紀錄 ˙體適能 ˙服務學習 ˙幹部 ˙競賽成績 ˙檢定證照 |
國中教育會考表現 |
精熟6分 基礎4分 待加強2分 |
精熟6分 基礎4分 待加強2分 |
精熟6分 基礎4分 待加強2分 |
精熟5分 基礎3分 待加強1分 |
精熟6分 基礎4分 待加強2分 |
由上述可知,志願序、均衡發展、多元學習表現以及會考成績是六都均重視的部分,這也表示多元的發展變得格外重要,學生不再只能以成績來定,而是要多元發展,全人發展是好的,但是否導致弱勢族群趨於下風,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