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曾說:「教育是開展個體潛能的歷程。」康德也說過:「教育是啟發理性、啟發良知的歷程。」我國教育基本法第2條「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從上述中可以發現教育的原初目的是為了可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等,但在時代的改變,社會認知的不同後,大家對於教育的認知也有所不同。
何謂「成功的教育」?對有些人來說讓學生考上好學校,有好的工作就是成功的教育。但這或許就是讓人覺得教育失敗的地方,當所有人都將學生塑造成很會考試,人家說一做一,說二做二,成為人人中的好學生,卻喪失自我,沒有批判思維,不懂是非,更重要的不知道甚麼是自己想要的,久而久之我們教育出聽話的機器人,而不是會思考的人類。如果以這點來說「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追求成功的教育。」這句話或許是對的。
如果「追求成功的教育」定義為讓每個學生都追求自己所認為有成就的事物,教師身為協助者,引導學生追求夢想,並實施差異化教育,照顧到每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嘗試追求成功,即使失敗也願意從失敗中學習,重新站起。我想這樣的追求成功是美好的教育,而這樣的「追求成功的教育」也無不好。
「追求成功的教育」不一定是壞事,但是觀念錯誤就有可能導致教育走偏,更有可能傷害到學生,因此,身為大人的我們應該多多以學生為主,而不是一味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學生好而導致學生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