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上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及派別,每個派別都有優缺點,以及獨特的地方,雖然有些差異但大家的主軸都是一樣-提升教育品質。常見的教育心理學派可分為行為學派、認知學派以及人本學派,行為學派論者認為學習的形成是來自於「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也稱之為「聯結論」。換句話說,學習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而教學是利用適當的增強作用,使學習者產生適宜的行為;認知學派則認為知識是新舊經驗累積作用的一個歷程結果;人本學派強調以人性積極正向的意向性,認為人是主動、理性、而且積極追求成長的,人本身具有自我實現性向以及潛能的傾向。認知學派較強調學習者本身的心理歷程,著重於個體內部主動的學習驅力,而行為學派則是由外在因素探討引發學習之行為發展歷程。

除了上述的三個學派外,本章所要介紹的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主張知識是主動建構而得的,以及強調人際互動及情境脈絡對學習的影響。所以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及課程設計會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及參與性,並關注學習夥伴產生的學習效果。本章所要介紹的是以社會建構為發展-鷹架理論,它的基本概念是源自於維高斯基(Vygotsky, 1896~1934)的學習理論,主要意義指兒童內在心理能力的成長有賴成人或能力較強的同儕的協助,而這種協助應該建立在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組織特質上。此外還有另一個理念-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所謂的近側發展區是一種心理發展上的距離,是個體獨自解決問題所顯示的實際發展水準,與在成人的引導或有能力的同儕合作下所展現的潛在發展水準,二者之間所呈現的差距。

在特殊教育當中,許多學生其實是有潛能,但因為一些原因無法發揮,尤其在學習障礙學生中更常見,其實有時老師給予一些協助並循序漸進是能夠幫助學生成長。在維高斯基的理論上,教師扮演的角色為提供鷹架及社會支持的催化者。就像近側發展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近側發展區,教師應找出學生的近側發展區,並扮演協助角色,引導學生一步步往上爬。像平時特教教師常用的提示以及逐步養成法根本的想法都是此,提示可以分為眼神提示、口語提示、手勢、肢體協助等,這些由多到少或由少到多的方式,其實都是依學生的實際發展水準,再找出近側發展區,並以鷹架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在教師協助中達成目的。

綜合上述,維高斯基的鷹架理論以及近側發展區,讓我們了解到每個學生都有潛能,而教師的身分應該為協助者而非主體,因為主體應該為學生,教師應學習的是如何協助學生,給予支持讓學生往上爬,當學生自己往前進時,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增加自信心的機會,也讓他們理解到他們是可以靠自己努力完成任務。特殊教育的學生也能在協助上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慧 的頭像
    如慧

    如慧學習回憶錄

    如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